引言:從災情混亂到資訊整合
2025 年 7 月 6 日,颱風丹娜絲以猛烈威力在嘉義布袋登陸,重創台灣南部。超過 1.6 萬戶房屋受損、近百萬戶停電,生活與通訊陷入癱瘓。更棘手的是,災情資訊在社群媒體上瞬間湧現,上萬則求助貼文分散於不同平台,缺乏分類與整理,讓救援效率大打折扣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輿情數據分析公司 QSearch 迅速動員,利用 AI 技術,在不到一天內上線 「2025 丹娜絲風災災情與物資儀表板」,協助政府與民間救援單位快速掌握需求、優化資源調度,避免重複與缺口並存的困境。
災情痛點:資訊分散影響救援效率
丹娜絲颱風過後,Facebook、Threads 等社群平台出現大量災情與物資需求訊息,但形式多樣,從簡短文字、照片,到長篇描述不一而足。由於缺乏統一格式與分類機制,救援人員與志工團體很難在短時間內找出最急迫的需求點。
結果導致兩個極端現象:
- 重複配送:某些地區的物資堆積無法即時分發。
- 需求缺口:另一些地區因資訊曝光不足,急需物資卻遲遲等不到援助。
此外,社群貼文混雜過時與即時資訊,讓救援單位必須耗費大量人力過濾訊息,錯過黃金救援時機。
技術解法:AI 驅動的即時資訊儀表板
QSearch 平時專注於為品牌與企業提供跨平台輿情監測、輿情分析與危機預警。這次災後,公司內部多位來自台南的同仁率先發起提案,建議將既有社群數據分析技術轉化為災情整合平台,為救援行動爭取時間。
短短數小時內,QSearch 召集專案管理、後端工程、AI 研究與行銷等跨部門成員,調整原計畫中的完整網站開發為快速上線的儀表板形式,聚焦三大功能:
- AI 語意分析:AI 能讀懂不同表達方式的求助訊息,即便貼文僅間接描述缺乏資源,也能自動辨識並轉化為結構化需求,並自動整併相似需求,減少重複派送。
- 即時摘要與視覺化:透過 QSearch 輿情資料庫,串接視覺化圖表服務,將需求地點與數量轉化為表格,讓決策者一目了然。
(此區可配圖,呈現儀表板AI語意分析區塊)
系統在上線後數小時內,分析超過 1.7 萬篇災情相關貼文,並生成即時更新的需求表格,讓急欲捐贈的民眾或徵求物資的災民,能在黃金期內獲得最新的資訊方便後續行動。
(此區可配圖,呈現儀表板物資表格區塊)
未來價值與商業化潛力
QSearch 表示,此次專案雖為公益性質,但其核心技術可延伸至多種場景:
- 災害應變:水災、地震等突發事件需求快速整合。
- 大型活動管理:跨縣市活動期間即時監測人潮與需求分布。
- 企業應用:物流、保險業用於風險評估與客戶需求即時追蹤。
未來,QSearch 計畫將平台模組化,透過 API 串接視覺化圖表,打造從需求偵測到落地的完整數位化流程,提升社會在突發事件中的應變力。
丹娜絲風災不僅考驗台灣的防災韌性,也凸顯了「資訊整合」的重要性。QSearch 的即時行動與 AI 技術應用,證明數據分析不僅能服務商業市場,更能在緊急時刻發揮救命作用。未來,當自然災害再度來襲,這項技術或將成為改變遊戲規則的關鍵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