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 11 月 15 日晚上,第七屆走鐘獎在壹電視攝影棚舉辦。典禮結束後的三天內,我們透過 QSearch Trend+ 監測了 Facebook、Instagram、YouTube、Threads、論壇、新聞媒體等 6 大平台,發現超過 2 萬篇討論、351 萬次 YouTube 觀看,橫跨各大社群平台熱議。
這篇文章想跟你分享一些有趣的觀察:哪些環節最受關注?哪些創作者引發最多討論?不同平台的觀眾在意的事情是不是真的不一樣?讓我們一起從數據中,看見走鐘獎背後的社群生態。
三天內 2 萬篇討論:Facebook 仍是主戰場,但 Threads 成長驚人
典禮後三天內,6 大平台累積了超過 2 萬篇社群討論,總社群聲量達 20,973。讓人意外的是,雖然 Facebook 依然以 8,373 社群聲量(39.9%)穩居第一,但新興平台 Threads 居然以 4,498 社群聲量(21.4%)超越了 YouTube,成為討論熱度第三名。
平台聲量分布
| 平台 | 文章數 | 留言數 | 社群聲量 | 占比 |
| 542 | 7,764 | 8,373 | 39.9% | |
| 204 | 4,759 | 4,963 | 23.7% | |
| Threads | 310 | 4,188 | 4,498 | 21.4% |
| YouTube | 185 | 1,680 | 2,044 | 9.7% |
| 論壇 | 54 | 966 | 1,095 | 5.2% |
從這些數字來看,Facebook 作為台灣最成熟的社群平台,在大型活動討論上似乎還是有一定的優勢。不過 Threads 的表現真的讓人印象深刻——310 篇文章就能創造 4,188 則留言,顯示這個平台的用戶可能特別活躍,很適合即時討論。
Instagram 也有個有趣的地方:雖然只有 204 篇文章,但創造了 4,963 社群聲量,平均每篇產生 24.3 聲量。可能是因為走鐘獎的照片、影片在視覺平台上特別容易引發互動。
YouTube 的情況比較特別。雖然社群聲量只有 2,044,但 185 支影片累積了 351 萬次觀看,平均每支影片有 18,979 次觀看。這或許說明了 YouTube 用戶更習慣「看」而不是「留言討論」,影片的影響力可能要從觀看數來衡量。
最受關注的環節:不只關心誰得獎,致詞內容也很重要
如果問「走鐘獎哪個環節最受關注」,答案應該不意外:頒獎環節以 727 篇討論(45.4%)拿下第一。但讓有意思的是,致詞環節以 305 篇(19.1%)成為第二熱門環節,討論度遠超開場(132 篇)和表演(120 篇)。
環節討論分布
| 環節 | 討論數 | 占比 |
| 頒獎 | 727 篇 | 45.4% |
| 致詞 | 305 篇 | 19.1% |
| 開場 | 132 篇 | 8.2% |
| 表演 | 120 篇 | 7.5% |
原本以為大家只關心「誰得獎」,但數據顯示,得獎者說了什麼、如何表達,似乎也很重要。像是 Andy 老師在致詞中分享的「10 年堅持」故事,可能讓很多正在努力的創作者產生共鳴。黃大謙那句「我不用人民幣,也不用文化部的補助」,在 Threads 上引發大量討論,顯示明確的立場表態在社群上也很容易引發回響。
最受關注的獎項:年度個人創作者獎討論度遙遙領先
在所有獎項中,年度個人創作者獎以 140 篇討論遙遙領先,是第二名「可以色色獎」(62 篇)的 2.3 倍。這個差距挺大的,可能反映出觀眾對於「個人創作者成長故事」的關注度特別高。
獎項討論數 TOP 5
| 獎項 | 討論數 | 得獎者 |
| 年度個人創作者獎 | 140 篇 | Andy 老師 |
| 可以色色獎 | 62 篇 | 林嘉凌、薔薇、Maze |
| 有夠烙賽獎 | 55 篇 | The DoDo Men-嘟嘟人 |
| 好好聽音樂獎 | 49 篇 | 黃大謙 |
| 最佳 MV 獎 | 45 篇 | High 咖-邱志恆 |
年度個人創作者獎的討論數遙遙領先,主要原因是 Andy 老師的「10 年堅持」故事引發強烈情感共鳴。從默默無聞的小創作者,到終於獲得業界肯定,這段歷程讓許多正在努力的創作者看到希望。此外,Andy 老師與家寧的事件也成為媒體報導焦點,跨平台傳播效應顯著,在 Facebook、Instagram、媒體等平台都引發大量討論。
「可以色色獎」以 62 篇討論位居第二,獎項名稱本身就極具話題性。得獎者林嘉凌的「尺度拿捏」成為討論焦點,這或許反映了台灣 YouTuber 內容的多元化趨勢也顯示走鐘獎對於創作多元性的包容態度。
「好好聽音樂獎」的討論焦點並非音樂本身,而是黃大謙的政治表態。他在台上發表「我不用人民幣,也不用文化部的補助」這句話,立刻在 Threads 引發大量討論。 單就數據來看,這句話在 Threads 上確實引發很高的互動。
得獎者討論度:Andy 老師聲量最高,但黃大謙的互動更驚人
在所有得獎者中,Andy 老師以 498 篇討論(占總體聲量 31.1%)拿下最高討論度。不過如果看「平均互動數」,黃大謙的 1,418 互動數真的很驚人,是 Andy 老師(478)的近 3 倍。
得獎者討論度 TOP 5
| 創作者 | 討論數 | 平均互動數 | 得獎獎項 |
| Andy 老師 | 498 篇 | 478 | 年度個人創作者獎 |
| 嘟嘟人 | 108 篇 | 376 | 有夠烙賽獎 |
| 黃大謙 | 100 篇 | 1,418 | 好好聽音樂獎 |
| Dcard Video | 85 篇 | 525 | 訪到心坎獎等 3 獎 |
| 錫蘭 | 61 篇 | 483 | 最佳影響力獎、年度最佳影片獎 |
Andy 老師:走鐘獎的社群聲量霸主
Andy 老師的 498 篇討論分布在各大平台:Facebook(193 篇)、新聞媒體(168 篇)、Threads(54 篇)、YouTube(53 篇)。情感分析顯示,正面情緒占 52.8%,負面 22.2%,中性 24.8%。
Andy 老師本人在 Facebook 與 Instagram 發布的得獎文「拿到了走鐘獎《年度個人創作者獎》。對我來說,今年真的是不可思議的一年,也是人生很大的轉折。走上這個舞台,我走了整整 10 年…」,在 Facebook 獲得 46,620 互動數,Instagram 獲得 49,950 互動數,成為當晚互動數最高的得獎者發文之一。
黃大謙:互動數最高,Threads 效應明顯
黃大謙雖然只有 100 篇討論,但平均互動數 1,418 是全場最高。他的討論主要集中在 Threads 平台,單一金句就能引發病毒式傳播。
「我不用人民幣,也不用文化部的補助」這句話在 Threads 上,單一貼文就有 73,389 互動數(用戶 @陳艾斯)和 41,424 互動數(用戶 @PinguPingu_Chen0518)。顯示政治議題在 Threads 特別容易引發高互動。 單就 Threads 的數據來看,這句話確實很受平台用戶的關注。
其他觀察
嘟嘟人的 108 篇討論和「有夠烙賽獎」這個獎項名稱,顯示搞笑內容在社群上依然有穩定的吸引力。他的「廁所系列」影片可能已經在觀眾心中建立了明確的印象。
Dcard Video 拿下三個獎項,加上品牌帳號的粉絲基礎,平均互動數達 525,表現也算穩定。錫蘭拿下兩個重要獎項(最佳影響力獎、年度最佳影片獎),平均互動數 483,討論內容似乎比較偏向深度評論與肯定。
不同平台,不同文化:從留言風格看社群差異
走鐘獎的討論橫跨 6 大平台,但每個平台的用戶行為與討論文化大不相同。Instagram 以平均每篇 23.3 則留言成為互動之王,YouTube 影片總觀看數達 351 萬次,顯示不同平台的影響力各有特色。
平台互動特性
| 平台 | 文章數 | 平均每篇留言數 |
| 204 | 23.3 | |
| 論壇 | 54 | 17.9 |
| 542 | 14.3 | |
| Threads | 310 | 13.5 |
| YouTube | 185 | 9.1 |
Instagram 的高互動率可能跟平台特性有關——視覺內容比較容易引發討論,加上 IG 用戶可能習慣在照片或影片下方留言分享感受。
論壇雖然文章數最少(54 篇),但平均每篇有 17.9 則留言,顯示論壇用戶可能更傾向深度討論。不過有趣的是,論壇的高頻關鍵字是「走鐘獎是啥」(出現 3 次),顯示論壇用戶對走鐘獎仍抱持比較質疑的態度。
YouTube:深度討論文化
YouTube 用戶的留言最長,平均 74.3 字,是論壇(29.7 字)的 2.5 倍。不過中位數只有 27 字,顯示「少數人寫長文,多數人寫短評」。
YouTube 的留言文化似乎更鼓勵完整表達意見;而且 YouTube 沒有字數限制的壓力,不像論壇可能有「長文警告」的文化。
YouTube 留言的高頻關鍵字包括「頒獎人」(14 次)、「Andy」(9 次)、「走鐘獎」(6 次),顯示觀眾關注典禮流程、嘉賓,以及特定得獎者。
Facebook:簡短表達與情緒反應
Facebook 用戶的留言比較簡短,平均 34.2 字。Facebook 獨有的情緒反應功能讓我們能更了解用戶的態度:「讚」占 95.5%,「哈哈」占 3.2%,「愛心」占 1.1%,負面情緒(憤怒 + 難過)加起來不到 0.1%。
這個數據顯示,走鐘獎在 Facebook 上的整體評價似乎是正面的,爭議性不算高。
Facebook 留言按讚數最高的三則留言分別是:
- 「走鐘獎從第一屆到這屆~只有這段我會想看」(555 讚)
- 「Andy 老師 Andy 老師,恭喜你拿到走鐘獎囉!」(118 讚)
- 「張小姐應該都不敢出席走鐘獎了吧!!乾脆也別當創作者了」(67 讚)
論壇:質疑與批判
論壇的平均留言長度 29.7 字,跟 Facebook 差不多。但論壇的高頻關鍵字「走鐘獎是啥」(3 次)顯示,論壇用戶對走鐘獎仍抱持比較批判的態度。
這個觀察提醒我們,不同社群平台的用戶特性真的差很多。在 Facebook、Instagram 上獲得高度認同的內容,放到論壇可能就會被質疑。
小結:平台文化差異
| 平台 | 留言特色 | 討論氛圍 |
| YouTube | 長篇評論、timecode 整理 | 深度討論、建設性意見 |
| 簡短表達、情緒反應 | 恭喜得獎者、針對爭議、表態支持/反對 | |
| 論壇 | 批判性短評 | 質疑走鐘獎、負面評論 |
透過 QSearch Trend+ 的跨平台監測,我們可以同時掌握 6 大平台的留言風格差異。這些差異對品牌或創作者來說可能很重要——在不同平台用同一套溝通方式,效果可能會差很多。
活動品牌 vs 個人粉絲:一個有趣的發現
走鐘獎的社群討論中,究竟是「走鐘獎這個活動」更吸睛,還是「得獎者個人」更受關注?我們發現一個挺有意思的現象:整體來看,討論「走鐘獎活動本身」的內容占 58.6%,討論「得獎者個人」的占 41.4%。
但當我們仔細看各個平台,發現差異真的很大——從 Threads 的 48.7% 到 Instagram 的 27.5%,相差超過 20%。
各平台的得獎者討論占比
| 平台 | 得獎者討論占比 | 主要特徵 |
| Threads | 48.7% | 創作者本人發聲 + 話題討論 |
| 42.3% | 官方與媒體的雙軌並行 | |
| 27.5% | 視覺優先,活動美學更重要 |
Threads:創作者發聲的主場
數據顯示,Threads 的主要發文者包括緯來新聞網(15 篇)、ETtoday 星光雲(7 篇)、中時新聞網娛樂(7 篇)等。這些新聞媒體在 Threads 發布的內容以「得獎者新聞」為主——像是「Andy 老師走鐘獎獲獎」、「黃大謙政治表態」等報導,推高了得獎者的討論占比。
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政治議題在 Threads 特別容易引發高互動。黃大謙的「我不用人民幣,也不用文化部的補助」在 Threads 創造了 73,389 互動數,顯示 Threads 用戶對「立場明確的得獎者」特別關注。
Facebook:官方與媒體的拉鋸
Facebook 的得獎者討論占比 42.3%,處於中間位置。有意思的是,Facebook 有 46.3% 的貼文「同時提及得獎者與走鐘獎」,顯示「混合討論」在 Facebook 非常盛行。典型案例像是「Andy 老師走鐘獎獲獎,台上哽咽感謝支持者」、「走鐘獎第七屆圓滿落幕,Andy 老師榮獲年度個人創作者獎」——這些貼文借走鐘獎談得獎者,既討論活動,也討論人物。
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「Andy vs 家寧」效應。雖然家寧未出席走鐘獎,但在 Facebook 引發大量討論。網友在相關貼文下留言討論兩人的恩怨,這些討論雖然「提及走鐘獎」,但核心其實是「人物爭議」。
Instagram:視覺優先,活動美學更重要
Instagram 的得獎者討論占比僅 27.5%,是主要平台中最低的。這個平台有個很明顯的特徵:75.0% 的貼文只提及活動。
Instagram 用戶關注的是「視覺呈現」——紅毯造型、舞台設計、典禮氛圍。典型貼文像是「走鐘獎第七屆!這屆沒有走紅毯穿的比較休閒帥」。
走鐘獎官方 IG 的內容特色是「得獎公告 + 精美劇照」。雖然有提到得獎者,但重點是「照片好看」,而非「恭喜 XX 得獎」。這種「視覺優先、故事次之」的文化,讓 Instagram 的得獎者討論占比降至最低。
為什麼不同平台差異這麼大?
這個差異可能受到多種因素影響:平台內容形式(圖片 vs 文字)、內容發布者角色(官方 vs 媒體 vs 創作者)、用戶行為模式(快速瀏覽 vs 深度討論)。此外,多位得獎者分散了注意力,典禮本身的流程與設計也能引發討論。
想更了解你的品牌或活動在社群上的討論嗎?
如果你也想像這樣,全面了解品牌活動在社群上的討論,QSearch Trend+ 提供跨平台社群監測、即時輿情警示、AI 情緒分析等功能,幫助品牌與創作者掌握網路聲量。
專業服務諮詢:如需了解更多 QSearch Trend+ 功能或危機管理顧問服務,歡迎填寫免費試用表單,將由專人為您服務。
